当前位置:小书屋>历史军事>帝国吃相> 第845章 种桑养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45章 种桑养蚕(3 / 4)

大,到了商朝,随着农耕文明的快速发展,养蚕开始慢慢正规化,王室已经有了专门的蚕官,而且出现了蚕神开始祭拜和供奉,养蚕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甲骨文和青铜器上也出现了蚕、桑、丝、帛等字。到了周朝,有“亲蚕”制度,天子和诸侯都有“公桑蚕室”,夏历二月浴种,三月初一开始养蚕,对浴种、出蚁、蚕眠、化蛹、结茧、化蛾等蚕的生长形态,已有一定认识,养蚕的技艺趋于成熟。到了战国时期,养蚕在南方已经非常普及,丝绸也已经开大量出现。秦汉时期,丝绸已经开始从王室公卿往富裕家庭推广,但因为丝绸制作极其耗费时间而且珍贵,价格堪比黄金,数十石粮食才能换到一匹丝绸,即便是质量最差的丝绢平民也无法消费,因此丝织物品还属于绝对的奢侈品。

根据农妇的说法,眼下一年可以养两季蚕,家里有十亩桑田,如果没有病虫害可以收获十来斤蚕茧,而且秋冬闲暇可以抽空纺织两三匹绢帛,剩下的蚕茧除开孵化留种之外,只能晾晒将蚕蛹杀死之后出售,而纺织的几匹绢帛要缴纳桑田税,剩下的出售给官府,每匹绢帛三百钱,看似价格是麻布的十余倍,但养殖和纺织难度却是麻布的十倍不止,因为种桑养蚕耗费精力和时间,无法种田,家人吃的粮食都需要从官仓和粮商处购买,算下来也堪堪只能得一个温饱。

这还要和种田一样年风调雨顺,若是遇上病虫害,有时候辛苦月余都会化作泪水,一家人都会饿肚子。

而看着农妇和三个孩子以及这个家庭的境况,陈旭也知道养蚕人的辛苦和收获不成正比。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些后世的感叹,在这个时代表现的更加明显。

“你丈夫去了何处?”一直跟在陈旭身边的江楚月问。

“夫君两年前下湖捕鱼,船翻跌入水中……再……再也没回来……”妇人瞬间眼圈发红眼泪流淌下来。

“唉~~”陈旭忍不住仰天长叹一口气。

“这种事天下到处都是!”江楚星在旁边摇头说。

“二兄说的是,徐郎无须叹息!”江楚月真的如同一个小媳妇一般轻声安慰。

陈旭轻轻看了江楚月一眼,然后看着凉棚下的摆放的十余个蚕匾和三个衣衫破旧的孩童,从衣袋里掏出一枚五十钱的八卦通宝递给农妇说“多谢你的水,这些钱你留着,我等打搅了,告辞!”

农妇呆愣愣的拿着一枚崭新的紫色钱币,满脸泪水的看着陈旭等人出了院子策马而去,很快消失在芦苇和桑田之间。

天下凄苦之人何其多,光靠陈旭一个人也解救不完,也解救不了。

因此陈旭也不会给她几百几千钱来装阔绰。

他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去改革,改变这种平民种田养蚕却仍旧贫苦的生存状态,推动商业改革只是加快物产流通的方法,商业发展带动农产品的增值,但这种联动在一时半会人还看不到太大的效果,最主要的是还需要改变官府对于农民这种畸高的税收压榨和各种徭役,降低农税,废除徭役,允许农民自由出售他们的一切物产,让农民获得本该获得的利益。

如果放开丝绸的民间买卖,允许富豪商贾穿戴丝绸,废除严格的等级观念,丝绸的价格必然会水涨船高。

但这个任务却任重而道远,起码也是在数年之后了,像这样的家庭不知道究竟能够坚持多久。

还有就是如果不改变这种近乎于原始的桑蚕养殖和纺织方法,一年光靠手工织匹绢是绝对无法富裕起来的,一旦农妇病重,这个家庭瞬间就会破产,三个孩童也会沦为孤儿。

看来发明织机的事要提上日程了。

陈旭决定这次回咸阳之后就安排科学院的匠工开始研究纺织机甚至是提花机,甚至是还可以在报纸上登载刺绣的工艺,让这些普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