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书屋>历史军事>三国之天水姜伯约> 第十一章 九品中正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一章 九品中正(3 / 4)

那车夫见到赵进走来,急忙跃下马车,恭敬地弯下腰,伸手拉开车帘。但赵进却呆立在原地无动于衷,对着车夫使了个眼色,手指了指自己脚下。车夫见状,赶忙俯身趴在地上,以后背作台阶,供赵进登车。赵进甩甩衣袖,掸了掸身上的灰尘,一脚狠狠地踩在车夫后背,一跃而上。可能他已将这趴在地上的车夫当作了姜维,发泄着心中的妒火。

这些细节并没有逃过姜维与马盈的眼睛。两人初见赵昂时还只是觉得后者仅仅是个有些傲气的富家子弟,可刚刚的所作所为,却完全暴露了这人的心性。

“你们魏国的官吏,都是这样的人品嘛?”马盈蹙着眉头问道。

“你们魏国?你不算魏国人嘛?”姜维敏锐地发觉出似乎有哪里不对,忙问道。

“嗯……我们那里是西域,虽说名义上算是魏国的附庸,但魏国皇帝的影响力实际上还不如我们当地的一个大酋长。”马盈略微迟疑了下,解释道。

“姑且算你说的有道理吧。”对于马盈的真实身份,姜维一直抱着几分疑问,之前马盈便曾骂过魏武帝曹操,现如今又脱口而出“你们魏国”,似乎是让姜维受到了某些启发,但他又没什么直接证据,况且他向来不喜欢探听他人的隐私,因此只能是停止胡思乱想,回答马盈的质疑“做官,人品重要吗?帝国的运转不需要人品,也不需要太多的才能,只需要听话,便好。而越是没本事的人,越听话。像赵进这种人,居然也能混到个上品品评,真的是荒谬。这九品官人法,果然只是世家大族控制选官之权的工具,至于是否有真才实学,人品如何,倒真的不会太过关注。”

九品官人法?马盈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汇,并不了解其中的涵义,这一路上便不停地缠着姜维,将九品官人法的来龙去脉讲个清楚。而至于她自己有没有在听,听没听懂,倒并不是很在意。

九品官人法,又可以叫做九品中正制,是魏文帝采纳陈群的建议,于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制定的制度。

汉代的官吏选拔制度中有一重要方式叫做察举制,是指国家下诏要求选举各种科目的人才,再由地方上的高级官员或是三公九卿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拔,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区分等第,任命官职。但此制度发展至后汉末,已为门阀士族所操纵,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完全掌控了选举过程,滋生了种种腐败现象。

而自黄巾起义以来,天下人士游移,户口流离,官府选举无法查考乡闾的舆论,察举制已不能适应当时的环境。因此一方面顾及乡闾评定的旧传统,另一方面为适应士人流移的新环境,就本乡之中选择一个适当的人来主持评定任务,便诞生了这九品官人法。

这一制度的具体内容是首先由郡太守推选现任官兼任中正。中正产生后,品评该地人士,无论其是否出仕,皆登记于表,表内详记年藉、家世、品状各项,分别品第,共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并附评语。表制成后,呈交吏部,吏部以此为凭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而中正官品评人物主要依据家世背景与品行才能。其中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被称为簿世或簿阀,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则被称为行状。两者结合,确定品第。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是截然相反,德才标准被忽视,家世门第反而变得越来越重要。

士族子弟凭借门第均能列为上品,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并且按照规矩,中正官一职必须由上品人物担当,而获得上品者又全部是门阀世族,如此一来,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整个官吏选拔的过程。这才有如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样的俗谚流行于士人之间。

而郡辟佐吏和察孝廉这些在后汉颇受重视的入仕道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