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书屋>历史军事>天启驾到> 第三章 范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章 范家(1 / 3)

离京城四百余里外的宣府镇,惊蛰这一天也下了阵夹着冰粒子的小雨,将镇中的积雪消去了不少。

自大明将京师北迁之后,宣府便因其“山川纠纷,地险而狭,分屯建将倍于他镇,是以气势完固号称易守,然去京师不四百里,锁钥所寄,要害可知。”成为九边要地。

而从一马平川的漠南草原,南过野狐岭后,便是宣府重镇张家口堡了,因为此处为拱卫京畿的重镇,地势实在紧要,洪武初,魏国公徐达便奉命在这里修筑长城边墙。

宣德年,大明又在宣府镇修筑张家口堡,防御蒙古鞑子,又在隆庆五年,土默特部俺答汗和议之后,张家口便成了最早允许互市的马市,被口内外称作“旱码头”,富庶非常。

但自前些年朝廷禁市后,来城里的各族行商便几乎慢慢绝迹,本地的行商不少也纷纷改行;只有堡中范家接连盖了好几处院子,几乎都要把东北角连成一片了,城内百姓私下议论纷纷,却也对其发家所在讳莫如深。

姓范的人在城中自是不少,但是张口要问范府在哪,肯定没有百姓会给指错,众人心中默认的范府,就是在那东北角的大商人范家的府邸。

本代家主范永斗,年近五旬,没有官身,没有功名,时常也是笑眯眯的和气样子,平日里极少在街上露面;但凡认识他的人,可没有人敢去得罪他,特别是在那建奴来势汹汹,屡战屡胜的时节。

前些年,只是因为一句口角,本地的一李姓大商人,就在塞外死于非命,据说是被一群鞑子给灭了,连带着堡内的产业也都归到了范家名下,其在张家口堡内外的威势可见一斑。

东北角的府邸似城,依城墙而建,三面临街,从低到高分四层院落排列,左右对称,中间一条主干道,形成一个很规整的“王”字造型。同时隐含“龙”的造;堡内数十座院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院内雕艺精湛的砖、木、石三雕装饰品,样式繁多。

及至庭院内,堂前下人们来往穿梭,珍馐美酒不断,若是细看,再者积雪未消的初春,竟有青绿的菜式;外间数十粗豪的矮壮大汉,就着美酒大快朵颐,操着一口汉人听不明白的话语,热闹喧嚣。

那些粗豪的吵闹,在内堂方才小了一些。

堂中,一身富贵的范永斗,正含笑劝着上首的四旬男子饮酒,男子的另一侧坐着一位衣着华贵的公子哥,居中的男子面容清瘦,唇上两抹鼠须,神色淡然,只是狭长眼睛中的那抹阴沉,让人望之心寒。

正堂灯火通明,许是内中的火龙烧得太旺,三人都将冠帽摘下,男子头顶的短寸黑发,不免让人生疑,难道是哪家的大师还俗了?

轻轻将手中上好的景德镇瓷杯放下,半晌不说话的男子终于发声“久闻介休范家之名,果然名不虚传,竟然能让宣府上书开市。”边说着,还一边微眯着眼睛目视范永斗,微微点头。

公子哥的面上显出一丝自矜的神色,他们山西介休范家声名远播,早在大明初年,便在边塞进行贸易,传至其父范永斗时,己是张家口一带有名的大商人;也是最早与建州贸易的商人之一,史载其“与辽左通货财,久著信义”。

现今范家家资数百万不止,粮食、棉花、食盐、布匹、煤炭、茶叶、药材无不经营,特别以粮食棉花为重;族内人才济济,晋城、长治、祁县,太原、大同、张家口等地无不设铺。

他们家族精通数学、珠算、会计等计算技能,还有大量的语言人才,族内很多人通晓大明各处方言,塞外满蒙诸语,族中也以学习番邦语言为荣。这种本事,在整个大明也是独一份的。

范永斗闻言堆着笑,面白无须的脸上本就满是褶子,此时更是“沟壑纵横”了,拱拱手道“驸马爷谬赞了,都是该做的本分事罢了,九边无战事乃军民所共盼,实在是驸马爷给指了条明路。”

“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