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书屋>女生耽美>大戏骨> 1283 小城戛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283 小城戛纳(2 / 3)

之中,也再次增添了重要一员。

高大翠绿的棕榈树勾勒出笔直海岸公路的瑰丽和惬意,五星级酒店、奢侈品牌旗舰店和豪华赌场在道路边上一字排开,展示着名利场的纸醉金迷;而私人酒吧、私人沙滩、私人游艇、私人俱乐部则将沙滩占领地满满当当,成为了挥金如土的顶级派对场所。

白色的楼房,蓝色的大海,绿色的灌木……看似平庸普通的戛纳,却也变得精巧典雅起来。

当人们提起戛纳电影节,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无疑是最重要的标签,经历了创办初期的动荡和摸索之后,又经历了“五月风暴”的中断和兴起之后,他们迅速寻找到了准确的地位,渐渐在国际之上站稳了脚跟。

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中,戛纳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电影节,在金棕榈的得奖次数之上,美国以十八次遥遥领先,意大利则以十二次紧随其后,而作为东道主的法国则仅仅只有九次。另外,英国八次,丹麦和日本各四次。

戛纳是对亚洲电影最为友好的电影节,包括了中国、日本、韩国、伊朗等地区的电影作品都在这里备受欢迎。其中,1988年到1999年的十二年间,华语电影在戛纳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屡屡在这里闪耀光芒。

戛纳还是最为商业化的电影节,大开门户,对好莱坞商业电影敞开怀抱,将电影的通俗简单与平易近人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也使得戛纳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电影交易市场——而多伦多也只能算是后起之秀。

简而言之,戛纳勇敢地迈出了脚步,打破了艺术和商业的界限,打破了国家地域之间的界限,还打破了奖项评选和市场营销之间的界限,从选片到评委、从媒体到宣传,全方位地走在了时代的前端,跟上了全球化的步伐。

如此戛纳引发了无数争议,尤其是来自欧洲传统艺术创作者们的猛烈抨击和批判,包括法国本土电影人的排斥和鄙夷,商业属性正在掩盖艺术本质;但没有人可以否认戛纳的成功,并且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无数优秀作品都渴望登上戛纳舞台。

每一年报名阶段,戛纳的申请作品从数量到质量都全面领先柏林和威尼斯。

现在,柏林开始设立基金会,扶持德国电影,而评奖方面则以政治和艺术为主;威尼斯则始终受制于本土的掣肘,希望意大利电影能够受到更多肯定,进而影响了电影节的国际影响力。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中,他们正在渐渐落在戛纳的身后。

人们在诟病戛纳电影节,比如说,今年的开幕影片选择了美国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所有人都知道,这是戛纳又一次向好莱坞的妥协,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出席就已经确保了星光阵容的璀璨,但显然,他们没有考虑到电影的质量,乃至于艺术水准。

但人们也在期待戛纳电影节,因为报名作品的阵容名单可谓是实力雄厚,最终主竞赛名单出炉之后,更是引发了一片热议,二十部参赛作品之中,值得讨论值得关注值得雀跃的作品就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剩下的一半也往往能够挖掘出惊喜。

没有人能够拒绝戛纳。

但有趣的是,戛纳却是三大电影节之中,唯一一个不对公众全面开放的电影节。

什么意思呢?

当观众们参加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或者多伦多电影节时,他们才是电影节的主体,每一天在各个场馆来回奔波,较劲心思地安排着自己的观影场次,唯恐自己错过了某位大师或者某位演员的最新作品。观看电影,这是一种痛苦的折磨,却也是一种幸福的煎熬。

但戛纳电影节却只有一个电影宫作为主要放映场所,主要观众是媒体和市场,而普通观众则只能抢占非常非常少的门票。

电影宫于1949年正式投入使用,这是一个古老的建筑,一共六层楼,二十五个大小不同的放映厅,但这些放映厅都非常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