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书屋>都市言情>分别在9月> 40编外_碎片记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40编外_碎片记忆(1 / 3)

又是一个雨夜,雨水敲打着窗户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没有觉得吵,反而阴雨的夜晚显得更加安静。

这样的夜晚难得的安静,整理一下记忆中的碎片吧,划着思绪的小舟,驶向了童年的港湾。

儿时的记忆是零星的,碎片状的,从哪里说起呢?也只能想起什么就写什么吧!

记忆走在一条小路上,不是板油沥青,是那种乡村土路,下雨的时候会特别的泥泞,偶尔有牛车和马车经过,小的时候在这条路上,极少能看到汽车,那时汽车还是稀罕物。小路的两侧种着成片的向日葵,一眼望不到边金黄,非常漂亮。当向日葵快要成熟的时候,会招来很多的麻雀,我抓起了一把小石子,抛向了快要成熟的向日葵,群体效应,连锁反应,成千上万只麻雀像一片黑云腾空而起,多到瞬间能遮住太阳。

虽然是记忆走在这条乡村的小路上,可我仿佛真的闻到了泥土散发出的芬芳。

小路一直延伸到村子的最深处。

村子的中心处有一棵粗壮的老槐树,树下有一口古井,村里人的生活用水都来源于它。人们绞动着辘轳取水,井口处总是湿润的,所以那里长了一层绿绿的青苔。

家里有一口大缸,而缸里的水也来自于那口井,记忆中母亲挑水的时候居多,那时候我还小一桶水对于我来说很沉。不过记忆中也没少和奶奶用一根小木棍抬着水回家。

想起了一个老宅院,离这口井不算太远,那是我的家,曾经住着我的童年。

房子虽然老,但并不破旧,挺规整的。黑色的砖,黑色的瓦,木制的窗户上,有很多小格子,开窗的时候需要向上翻,然后用一根小木棍做支撑。“望”向屋顶,糊着蓝色墙纸,不是现代这种壁纸,就是普通的纸张,蓝色的上面还印着一些红色的小花儿。每当过年的时候,母亲用面粉熬制着纯天然环保的胶水,都要把棚顶重新糊一遍,而我在一旁看着她干活,手里端着一碗加了糖的“胶水”,这“胶水”儿,就是我儿时的饮料,挺好喝的,我觉得比可乐好喝。“看”向地面,没有地板,没有地砖,是“真土”。“呵呵”不过很接地气,环保健康不生病,说真的,不是开玩笑。小的时候就没有生过病,打过针。记得第一次挂吊瓶的时候是在十九岁,那时已经在城里住了,一个夏天的中午,我在餐桌上发现了一块年糕,狼吞虎咽的吃到一半时,发现年糕的味道不对,不过嘴馋也没舍得扔,反正都吃了一半。然后就拉肚子了,而且还发了高烧。大夏天的却冷得浑身发抖,去了诊所,挂了吊瓶。那时候的药真灵,吊瓶只打了一半,我就生龙活虎了,后一半是医生强制我打的。

“呵呵”浪费固然可耻,但”抠门”也需要有节制啊!

记忆回到了老宅的外屋,一个灶台,一口大铁锅,还有一口大水缸。

母亲生火煮饭时,我会帮忙去柴火垛,抱回一捆玉米秸秆,然后坐在小板凳上,一边往灶坑里添柴火,一边拉着“风匣子”。

木制的风匣子,我想这是最古老的鼓风机了吧。这东西是不是鲁班发明的啊?

不过我很喜欢干这个活,可能那时候的孩子玩的东西太少了,记忆中小时候就没有买过一件成品玩具。什么上发条的”铁皮青蛙”“小火车”这些都是城里的孩子玩的,对于我们农村出生的孩子,这些好像都是奢侈品。也许是没有“见识”,压根儿就不知道这些东西的存在。

墙头,泥巴,树枝,丁香树下的秋千,还有这个风匣子,就是我儿时的玩具。树枝做的口哨,泥巴捏成们小人儿,小手枪……,特别是在雨后,总喜欢在院子里找一些坑洼之处取出泥巴,做成碗的形状,然后用力摔向地面,小伙伴们比谁摔的响,谁摔的窟窿大,弄得一身泥,玩够了就蹦进院子里那口“浴缸”,其实就是一个小号的水缸。太阳下的水缸,里面的水是温热的,很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