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书屋>历史军事>锄清> 第二百四十七章: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四十七章:船(2 / 3)

里!”

汉代开始成熟的楼船,长达百米,整个船体通常三层城楼构造,部署各种远近兵器,放在当时的世界海洋上,就是无敌的存在!

而且千万别以为,这巨大体型的楼船是花架子,好些细节技术,楼船比起西方世界来,领先的都不是一星半点。

比如驱动中,华夏的橹要比西方人的桨轻松省力,甚至方向操纵中,华夏船的舵更远远甩开西方人的侧桨。

正是依靠战船的先进性,使得汉朝的强盛,深入人心。

汉武帝时代,汉朝的海军就多次跨海征战,向北碾压朝鲜,向南平定越南地区。

几乎与陆上丝绸之路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已打开!以《汉书地理志》的记录,中国的海船在汉代时,就已经打通了从广州到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航线。

华夏独家所有的翼面型风帆,风力速度更大。

两晋时期出现的多桅杆错配技术,更确保船只逆风飞扬。

南北朝时代,科学家祖冲之就曾尝试淘汰橹桨,用踏板驱动轮轴驾船。

发展到中唐时代,由唐朝王爷李皋,开发出了长江里专用的车船。

从此这种船只几经改良,成为中国内河的主战舰船。技术长期领先古代世界。

不乏历史记载,唐朝船只开到波斯湾地区,经常因为船体大吃水深,连人家的港口都进不去,只能另换小船!

到了宋朝时,华夏的船只,已经成了海洋上的不二主角,以宋元时代阿拉伯旅行家巴图塔的说法“去中国的人多乘中国船”。

宋代的造船技术,放在当时世界上,更是碾压式优势,不再是简单哪一个技术领先,而是整体理念领先。

首先是造船理念,宋朝以前造船,都是挖空心思想着怎么加固船体。

宋朝人却突破了这个牛角尖造大不一定坚固,关键得骨头硬,造船重要一步“定龙骨”,在宋朝完美实现。

从此中国人不管造大船小船,都是先打好龙骨结构,骨头硬了,别管大船小船,都是相当扛风浪!

更叫外国人望尘莫及的是,宋朝造船不但会定龙骨,还会画海图,每造一艘大船,都要有靠谱的船图规划,甚至更有了专业化的船坞。

至于横隔舱和水密隔舱这些设计,也是更加成熟。

在整个两宋年代,大宋的海船,就成了海洋上的不二主角,海军更是独步天下。

专业管理海洋贸易的“元丰法”,更在北宋出台,两宋富庶的国民经济,更主要来自海洋贸易。

诸如苏东坡这样的文学家,闲了都会花钱组船队出海。

当时中国船只纵横在南洋海面,每到一处都常见国王出来迎接。

要论海洋巨无霸地位,最能代表中国古代造船的,还得说郑和船队!

作为七次下西洋的郑和船队,仅以造船水平论,代表了古代世界的最高技术

不但造的够大,最大能有百米以上长的巨型战舰,技术也更细,更抗风力的十一桅杆硬帆,人力般的螺旋桨设计,体魄巨大航速更极快。

15世纪的海洋上,每次出场就看呆一片外国佬。

按照葡萄牙诗人卡蒙斯的话说葡萄牙船队刚来到北非时,当地人看到这些欧洲船,都是一派见怪不怪——有比你们更牛的船,早就从东方来过了!

然而,海洋贸易实在是太赚钱了。

无数眼红的士绅,终于联合起来,培养考生,成为了朝廷的决策者。

在这些人的不懈努力下,以皇家为主导的大明航海事业,被禁绝了。

在此后的一百三十多年时光里,明朝多年自废武功,擅自造两桅杆帆船就要问罪,沿海卫所制度崩溃,也根本没钱维持强大海军。

在遭够了倭寇肆虐苦处后,明白海军重要性的大明朝,从嘉靖年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