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书屋>历史军事>康佑四十二年> 十一章 老成谋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十一章 老成谋国(1 / 2)

当今北霈皇帝,名轩辕柯,是懿宗的第三子,是太皇太后于乱局之中扶立的。在轩辕柯继位后的八年之中,北霈国事皆由太皇太后裁定。直到他三十岁那年,老太后染了恶疾,方才能亲政。于是,将年号从先前的靖平改为清化,现今乃清化十二年。

轩辕柯与历代先皇不同,他不沉溺于声色,也不致力于伐战,喜欢修道,醉于炼丹。阴阳五行家的那套,轩辕柯深信不疑。为了方便与上苍沟通,更是下令集天下能工巧匠于皓京,为他修建擎天楼,以便汲取天地日月精华,炼制长生之药。

北霈中枢构成与南霈大致相同,皆有兵、礼、工、刑、吏、户六部,不同的是,南霈只有中书一省,而北霈有三省,即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之外,还有谏院。谏院的前身,乃是御史台,职在纠察百官,检举不法,同时监察皇帝言行,纠正进谏。轩辕柯醉心修道长生,御史台多次提出反对劝谏,于是索性直接命三省会商,最终裁撤重组,才有了现在的谏院。论其性质,已沦为皇帝喉舌。

三省一院之上,还设有政事堂,乃是北霈最高的议事机构,成员数目不定,但基本出自三省亦或勋贵之中。轩辕柯能安稳修道炼丹十多年,离不开政事堂的辅助。

轩辕柯的身材有些肥胖臃肿,出现在臣子面前时,也常是一副睡不够的样子。“嵥国太尉出使南霈,意向不明,诸位如何看?”

现任中书令深受皇帝信任,善于迎合轩辕柯的喜好,譬如擎天楼就是他率先提议兴建。“回道君,依臣所见,应该想与南霈和谈休战。”

轩辕柯是个爱屋及乌的人,因为醉心于长生之道,不喜欢臣下称他陛下或者皇帝,得称道君。

门下侍中是个极有才干的直性子,是轩辕柯当皇子那会的伴读,显然他的发言更有深度“臣以为,嵥人目的并不单纯,若是单单为了停战,直接罢兵即可,何必特意遣派使者?而且还是以一国太尉为使。嵥国太尉,有总督军事之权。”

尚书令和中书令是同窗的好友,两人一向交好,朝堂上更是同气连枝,而且他一向看不惯门下侍中那副一心为国的样子,显得旁人尽是些奸臣庸吏。“侍中此言未免太过哗而取宠罢?就是那李戡小儿亲自去了平川,南霈便会与之产生军事同盟?我两霈同宗同源,你可不要在道君面前,说这些分化宗属关系的言论。”

轩辕柯轻笑一声,问道“看来尚书令有高见啊,说来听听。”

“臣觉得,定是与南北通商互市有关。嵥人眼红了,亦想与南霈贸易,这其中蕴含的利润,可不比田地里征收来的赋税少。”

尚书令的话音刚落,中书侍郎便不由冷笑三声,出口驳道“尚书令这是户部尚书做的太久,以至于凡事只能看见钱利吧。臣赞同侍中的想法,无论嵥人意欲为何,我大霈绝不可坐视不管。南霈若同嵥人停战,嵥国东军便少了制约,届时若再想拿下簇狭关,攻占徐州,难度更大。”

“那此事当如何谋划?”轩辕柯打着呵欠。

“命河间知府还有维扬知府伺机在半道伏杀嵥使!”中书令抢先回答。

一直坐着没说话的虞国公摇头,突然开口“不妥,两霈关系刚有好转,此时越境,岂不是惹人多想?况且就算能杀了嵥使,两国就必定会开战?一国刚稳定地震平乱诸侯,一国还在镇压异族收复失地,即使有心再战,其国力也无法支撑。”

轩辕柯想了片刻,说“此事乃河间知府上奏,他已探得嵥使路线动向,并做了布置安排。”

“道君,河间新练水师乃机密,为了一个尚不确定结果的事而曝露,是否值得?”门下侍中又说,“何不静观其变再行商议?两国之中与我等目的相同的人可不在少数。臣反而以为,当务之急应着眼于国内,收复三镇才是首要。”

轩辕柯也懒得再听再问,就要摆驾回他的擎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