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书屋>历史军事>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第八十八章 诗八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十八章 诗八百(1 / 3)

李孟羲能一心三用,一边跟刘备说话,一边照看弟弟,还一边编甲。

砖头越来越调皮了。

李孟羲要把改好的铁胄戴弟弟头上。

“不戴!俺不戴!”砖头捂着小脑袋,一头把自己脑袋扎进一堆包袱之中,说什么也不肯戴沉甸甸的头盔。

李孟羲无奈,只好作罢。

形式最简单的扎盔成功做了出来,李孟羲考虑做更复杂的进阶版头盔。

一般中国的古装电视剧中,出场的士兵的头盔都没有对面部的防护。

而在国外的影视剧中,经常看到有把面甲一揭下来,就能把脑袋全部遮挡住的板甲盔。

这么一比较,好像中国古代甲具疏于对面部的保护一样。

其实中国古代的军事科技领先世界很久,铠甲的防护面积长期远超周边的地区。

影视剧的道具大多很不考究,与影视剧不同,汉代哪怕更早的秦代,都有大批的能防护住面部的铁胄。

李孟羲现在要做的,就是这种除了眼睛露出来外,头部其他面积完全防护的头盔。

这种更复杂的头盔,大体结构依然是像一个桶状,戴头盔的时候,就像把一个桶露在头上,然后,眼前挖出来一长溜用于观察外边的视窗,头盔大致就是这个样子。

已给砖头做好的头盔,像个帽子,要把帽子改成摩托盔,就得接着往下编。

李孟羲忙着编头盔,没时间陪弟弟玩,弟弟在车上滚来滚去,嘴里一边滚,一边语调奇怪的背着昨天教他的诗。

刘备听到,大为惊奇。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刘备听了几遍之后,大致确定了,是这四句。

在心里默念了数遍,只觉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虽说通俗直白,可最后一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暗藏哲理。

初听此诗,刘备甚感新奇。

“孟羲,诗是你做的?”刘备问。

李孟羲抬头,一脸茫然,“啥?”

“”离离原上草。”

“奥。”李孟羲挠着头,“不是我,是家师所作。”

李孟羲不想剽窃古人,于是把这诗推给了根本不存在的老师。

刘备一听,竟然信了,他问李孟羲老师的名讳。

李孟羲摸了摸鼻子,忍俊不禁,“家师闲云野鹤,从未透漏过名姓,他叫什么,我也不知。”

李孟羲胡乱编个理由,搪塞过去了。

而且看样子,刘备信了,他真的相信李孟羲有一个闲云野鹤一般的老师,不然,无法解释李孟羲年不满十岁,一身学问。

刘备又把四句诗吟哦了一遍,感慨到,“你老师真是奇人也。”

李孟羲笑而不语。他又低头编甲。

片刻后,“其实这四句诗后,还有四句。”李孟羲幽幽说到。

“奥?”刘备忙勒住了缰绳,让马慢行,刘备探身,看着李孟羲,要他快点说后四句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离别情。”

李孟羲沉吟,把整首诗全背了出来。

这首诗精华只在前四句,李孟羲把后四句背出来,刘备默念了一遍,觉得后四句差点意思,甚至有点觉得狗尾续貂,不由觉得可惜。

有珠玉在前,后四句实在单薄。

砖头滚了过来,他用小脑袋挡在李孟羲的眼睛和手里铁胄之间。

弟弟瞪大着眼睛看着李孟羲,“哥你说的什么吗?”弟弟问。

“没有说什么啊。”工作被弟弟打搅了,李孟羲无奈。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