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书屋>历史军事>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第三百七十四章 关羽不足守荆州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七十四章 关羽不足守荆州(1 / 2)

疲敌之策,曹操比较喜欢用。

草原上,游牧民族也喜欢用。

游牧民族的骑兵攻坚能力不行,于是,就不停的骚扰农耕文明的步兵方阵,一天若其阵型不乱,那就两天,若两天还不乱,那就持续骚扰三天。

当农耕文明的步兵被骚扰的精疲力尽的时候,此时,游牧民族的骑兵就一波冲锋把人给带走了。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合,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用兵的原则,将接受国君的命令,召集人马组建军队,在难于通行之地不要驻扎,在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要与四邻结交,在难以生存的地区不要停留,要赶快通过,在四周有险阻容易被包围的地区要精于谋划,误入死地则须坚决作战。有的道路不要走,有些敌军不要攻,有些城池不要占,有些地域不要争,君主的某些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这是孙武所认为的,应当给统帅以足够的指挥权。

古代不同于现代,古代通信手段落后,后方难以知道前方发生了什么事。

如果此时,君王想对前方下达什么命令,很可能,就会功亏一篑。

哪怕到了二十世纪,有电报,有电话,有电台等各种通讯手段,后方将领对一线阵地的瞎指挥依然致命,很可能就会闹出“把机枪左移五米这种笑话。”

故,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一线将领应该有自己的判断,不能命令一下来,就死守后方来的军令。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

所以,若是为将者能精通所有为将者的利害,就能真正懂得用兵,而非是只懂得战斗。

只懂得战斗,顶多为千夫长,懂得战略,或可为一方大将。

但是,懂战略,若是不懂政治,则不可为可托付国事的国之栋梁之将。

就比如关羽,关羽有万夫不当

之勇,再加上,其人深通兵略,熟读兵书。

按说,让关羽守荆州,万无一失吧。

可结果如何,关羽在政治上,少了一点圆滑,为人又狂傲,结果,恶了孙权。

最后,关羽不就大意失荆州,落得个兵败身死的下场。

可见,为将者懂得政治是何等的重要。

若不懂政治,真个就是武夫而已。

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

将领如果不能深切的知道地理,那么只能懂地形,而不能利用地形。

就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将领。

所以将帅精通“九变”的具体运用,就是真懂得用兵了;将帅不精通“九变”的具体运用,就算熟悉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指挥作战如果不懂“九变”的方法,即使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部队的战斗力。

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智慧明达的将帅考虑问题,必然把利与害一起权衡。

这便是逆向思考的要求了,和敌人作战,即能知道何处是有利地形,又能知道何处是绝地。

这样,当便寻战场,发现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地形之时,就知道哪里的地形是劣势地形,于是,就能权衡利弊,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了。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在考虑不利条件时,同时考虑有利条件,大事就能顺利进行;在看到有利因素时同时考虑到不利因素,祸患就可以排除。因此,用最另人头痛的事去使敌国屈服,用复杂的事变去使敌国穷于应付,以利益为钓饵引诱敌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