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书屋>游戏竞技>黑科技就该这么用> 第286章 死亡湖试验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86章 死亡湖试验场(1 / 4)

传统的沙漠改造方式可不好走,不过人们还是总结出了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工程方法,最著名和常用的是“草方格沙障”,也就是用正方形的麦草墙来固定沙土,通常用于沙漠公路两旁,缺点是在风沙过大的地方收效甚微。

第二种是化学方法,即在沙表面喷洒固沙剂, 将沙体表面固化来防止沙子流动。

第三种则是大家熟知的植物方法,例如种植沙生植物,并采用滴灌技术来保持土地水分,这对沙化治理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沙体中植物难以生长,其成本极高,难以大规模推广。

想要治理沙漠, 那么最大的问题就是沙子的分散性和流动性, 于是人们想着,要是能“点沙成土”就好了。

你还别说,前些年还真有人实现了。

国内的一个研究团队仔细地分析了土壤的力学特性,发现土壤具有两种力学状态。

分别是干时的固体状态和湿时的流变状态。

并且这两种状态能够相互转化。

由于土壤的这两种特性,使得土壤有自修复和自调节两种功能。

其中自修复就是土壤在干时的固体状态下开裂破坏,吸收水分后能够变为流变状态,从而可以修复破坏的土壤。

它是稳定、持久的,是使土壤生生不息的前提。

自调节即土壤颗粒排列的改变不会破坏土壤的性质,也就是土壤随便怎么捏合,其性质不变,只有这样土壤才能让植物生长在其中。

并以“温柔”的力保住植物,成为植物的理想载体。

接着,他们探讨了土壤出现这种形式的原因。

他们认为这是因为土壤有“万象结合约束”的特性,即土壤中任何两个颗粒从任何方向都能够结合,从而使得土壤拥有自修复和自调节的生态力学特性。

正是这种约束使土壤施以温和的力“抱住”植物根系,维持植物稳定,并且能够保水、保肥和透气。

但是沙粒间不具备这种约束,所以表现为一盘散沙。

如果能让沙粒间出现这种“万象结合约束”, 那么“沙漠土壤化”就有可能实现。

在此理论基础上, 它们首次提出“沙变土”的原理。

要想将沙变成土壤,就需要给沙子“万象结合约束”。

最终,经过反复实验,他们从植物中提取了一种植物纤维黏合剂。

将一桶水浇到普通沙地上后,水会迅速下渗。

而将这种黏合剂混合到沙子中,再加入同样规模的水,2分钟左右,原先金黄色的沙子就变成了深褐色,摸上去很有黏性,手握住并不会散掉。

混合好的“土”围成一个凹坑倒入水后,水也不流失。

甚至他们还在实验室开展了为期3年的种植试验。

首先他们在阳台、屋顶进行了小范围的试验,初见成效后开始了更大规模的试验。

他们找来一块地,先在地面上铺30厘米厚的碎石,再在碎石上铺30厘米左右的建筑沙,然后覆盖10~20厘米、加入不同黏合剂形成的土壤化沙子,在上面种植了玉米、红薯、萝卜、油菜。

结果是成效显著,植物长势喜人。

经过几年试验,该团队觉得技术已经基本成熟, 决定进行实地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试验。

他们在沙漠里搞了一个25亩的试验田, 这里因年均降雨量很少,而且风蚀严重,是繁星最难治理的沙漠之一。

既然要搞,那就最困难的开始,如果这里都能成功,那么所有的地方都是小意思。

当他们将植物纤维黏合剂加入沙体中后,沙子当即固定,并表现出持久的抗风蚀能力,这跟之前的试验数据非常匹配。

试验地种植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