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书屋>历史军事>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五百六十六章 荒地无人耕,起耕有人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六十六章 荒地无人耕,起耕有人争(2 / 6)

水钱的事儿,给百姓留条活路。

他这种人最让人讨厌,你自己不想交钱,你和耿定理是好友,我想办法让你的田亩有水用,你还不满意,要让整个黄州府田亩都有水用?

知府又不是东海龙王!

知府无奈只好礼送出门,告诉门房,日后李贽再到就不必报闻了。

李贽回到了家中,次年大旱,乡民饿殍数里,这里面也有李贽的两个女儿,得邓石阳资助,李贽、妻子、大女儿终究是活了下来,但万历十年,黄州府饿死了数千人之多。

整个故事的篇幅并不是很长,但读的时候,总是有一种令人窒息的绝望,在林辅成的故事里,多少都能看到跌宕起伏,比如高阳何氏灾年不减租,后来高阳何氏被灭了门,祁州闫氏把人堆了肥,最后也被刑部尚书王崇古给堆了肥,腰山王氏侵占官田,自己被抄家,而且还引发了一连串对官田侵占的清查。

林辅成的故事,都有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宿命感。

而李贽的故事只有冰冷的现实和残忍。

而且这个故事里,找不到人来承担责任,看起来像是天灾,也更像是人祸,但悲剧就这样明晃晃的发生了,似乎没人有错,但似乎人人有错。

就连故事的本身,李贽本人也有错,他如果肯接受当地知府的恩惠,自己家里的田会有水用,自己的女儿就不会饿死了,或者再往前看一看,他李贽接受了田亩的诡寄,还能把日子过成这样吗?

李贽的故事在京堂引起了轩然大波而后戛然而止,因为人们发现,李贽的批评,他的控诉,比之林辅成更加有力,有一种让人无法言表的沉重,因为并没有解决的办法。

朱翊钧对这种批评的文章持有积极态度,大明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有人去提出来,然后所有人一起去面对他,而不是四个阶段法的去糊弄,糊弄来糊弄去,最终的结果就是大明亡国。

朱翊钧在等李贽的想法更加成熟,解决黄公子提出的那些问题。李贽说的办法很好,无代表不纳税,具体该怎么执行,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就是日后李贽在京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了。

永乐大典简要本,从京堂送往了长崎,长崎总督府的徐渭对这卷书,爱不释手,但徐渭也写了奏疏,请皇帝暂缓送往长崎总督府的永乐大典正本,这里还不够安全,送来很容易落入贼手之中。

“这倭国人真的是七分兽性根深蒂固。”松江孙氏、长崎市舶使孙克毅看着手里的一份塘报,面色凝重。

海防巡检们发现了一些事,这些塘报汇总到了总督府来,实在是让人感慨万千。

倭国有三种骂人的称呼,第一种是‘野郎’,意思是伱这个不懂礼仪的家伙;第二种是‘畜生’,就是字面的意思,猪狗不如。

而在倭国有这么一个词,从来没有在往来长崎总督府的大名口中提到过,叫做;‘秽多非人’。

秽多非人,字面意思就污秽太多已经不是人了,是一种不可接触、不可讨论的人群,这就是倭国的贱民。

此时的倭国是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和大明以生产资料去区分阶级不同,等级和阶级是有差别的,等级是泾渭分明的,是不会流动的,是森严而且极其稳固的,是以身份、姓氏去区分的。

倭国的第一等人是贵族,包括了京都的天皇、朝廷的公卿以及各令制国的分封大名,他们都是贵族;第二等是武士和僧侣,也就是各大名的家臣,还有庙里的和尚;第三等人是农工商,在倭国被叫做百姓、诸贱人、商贾人。

第四等就是秽多非人。

秽多非人,这个贱民的等级,主要是操持大家都瞧不起的贱业,比如从事屠宰、皮革、殡葬、掏粪、乞丐、妓女、杂耍,还有就是麻风病患者。

贱民是无法进行正常生活的,比如在雨天在街道行走不得打伞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