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书屋>都市言情>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847章 当面催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47章 当面催更(2 / 3)

院里,年过古稀的老人家拄着拐杖下车。

“启功先生,又见面了。”林为民上前笑着问好。

启功与林为民握了握手“好久不见,为民同志。”

去年九月,全国Z协办公厅、民政部、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华慈善总会联合举行“同舟共济、重建家园”的义演晚会,林为民和启功都参加了。

林为民将启功请进了办公室,上了茶,寒暄一番过后,没用林为民询问,启功开口说明了来意。

昨天的电话就是启功打来的,老同志在电话里只说了今天要来拜访林为民,没有说具体原由,林为民在电话里也不好追问。

今天老同志来了,目的也清楚了。

启功此行的目的是为了邀请林为民加入国家文史研究馆。

国家文史研究馆,光听名字就知道来头肯定不小。最初是第一代领导人亲自倡议设立的,后于1951年正式成立,归当时的政务院、现在的国务院管理,是政府为了团结和安排耆年硕学之士、社会名流和专家学者而设立的荣誉性文史研究机构。

这个研究馆它具体有多牛呢?

它的前几任馆长分别是符定一、章士钊、杨东莼、叶圣陶、萧乾,而第六任馆长正是今天来拜访林为民的启功。

说起副馆长和馆员,知名的就更多了。

齐白石、张恨水、陈寅恪、朱家溍、王世襄……

林为民的老熟人之一王蒙,当过尚书级别的干部,在文学界地位也不低,到了里面也只能算个小辈儿。

通俗点理解的话,入选了国家文史研究馆相当于成为文史版的两院院士,而且所有国家文史研究馆馆员均是由历任首相亲自聘任。

简而言之,国家文史研究馆成立四十余年,在馆人员无一不是德、才、望兼备的耆年硕学之士。

耆年硕学嘛,你首先得满足两个要求,一是年纪要足够大,二是学问要足够深。

学问有多深,这个没有量化标准,但年纪这个有官方统计,馆里馆员平均年龄79岁。

林为民自然是知道国家文史研究馆的名头的,只是他没想到启功今天来是为了这件事。

“我这年龄进去岁数是不是小了点?”林为民问道。

启功笑呵呵的说道:“没事没事。今年馆里纳新,要的就是年轻人。不光有你,还有霍达。”

霍达就是写《穆斯林的葬礼》的作家,和林为民同样都获过雁冰文学奖。

林为民闻言心里一阵无语,如果他没记错的话,霍达都退休了,你管这叫年轻人?

林为民觉得以自己的年龄,进了馆里怎么着也能把文史馆的平均年龄拉低个一两岁。

这么一想,他顿感自己肩上任务艰巨。

“先生,我平时工作比较忙……”林为民又说道。

“伱以为我们这些老头子就有时间了?你放心吧,文史馆是荣养文人的地方,等闲没有俗务。偶尔有俗务,机关的小年轻就代劳了。要是真有大事,你这个岁数……”

启功瞥了林为民一眼,“也不大派得上用场。”

感受到一股深深的年龄歧视,林为民心中暗自腹诽,你们怕是不知道我林某人是靠着什么起家的。

“说的直白点,就是来挂个名。馆里的那点津贴你肯定是看不上的,不过勉强算是个荣誉。这次馆里纳新,你可是朱相亲自点名的。”

原来如此,林为民还纳闷儿文史馆怎么想起自己来了。

他倒不是对自己的实力不自信,主要是他硬件条件差的有点多,他今年才刚满四十啊,还是虚岁。

“既然如此,我就不推辞了。”林为民说道。

启功满意的笑着说道:“好。有你这位享誉中外的大作家加入,文史馆的力量又壮大了。”

林为民玩笑道: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