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书屋>历史军事>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第二五九章 清廷末日(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五九章 清廷末日(三)(2 / 3)

任由人民军随意搜查,毕竟三人也没带什么不可见人的东西。瞿鸿禨本还打算塞几个红包给搜查的士兵,但被唐绍仪拦住,说对人民军塞钱是没有用的,瞿鸿禨也就作罢了。

搜查了一遍之后,确定馆驿里再没有其他的武器,人民军只要求三人留在馆驿里,暂时不要外出,然后便退了出去,而三人的其他东西,银钱细软等物全都原封不动。

而等人民军都退出去之后,三人也都感概不己,早就听说人民军的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今天见了,果然是不虚。

不过就在人民军第11野战军下属第15旅进攻天津新城的时候,第11野战军的师离开天津,沿着津京铁路,向西行进,而随同这两个师一起出动的,还有一列装甲列车。

清廷在北京东面设立了两条防线,第一条设在廊坊,第二条设在通州。

廊坊大体位于从天津到北京的中间位置,距离天津约65公里,而距离北京约50公里,在庚子国变期间,1900年6月18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约2200余人,从天津向北京进攻,在廊坊遭义和团与清军董福祥部阻击,双方激战两个多小时,联军死7人,伤57人,最终从廊坊撤回天津。而在回途中又遭到义和团与清军的袭击,到26日逃回天津时,共计有62人阵亡,232人负伤。虽然这一仗的胜果并不算太大,但也是在庚子国变期间,清廷少有的一次胜仗,因此史称廊坊大捷。不过在是役之后,也让各国意识八国联军的兵力不足,于是纷纷向中国增兵,至8月八国联军再次向北京进军时,兵力己增加到16000余人,而这时清廷己无力再阻挡。

清廷在廊坊布置第一道防线,当然是希望借廊坊大捷的彩头,负责守卫廊坊的清军主将是铁良,他同时也负责清廷的整个东面防御。

在袁世凯南下时,带走了北洋新军第2镇和第4镇,并从第5、6镇中各抽出一个协的兵力,留下了1、3、5、6四个镇,而清廷早就想染指北洋新军,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立刻命良弼任第三镇统领,铁良任5、6两统领,并且从其他各营抽调兵力,将这4个镇的兵力全都补齐。

这次战争,由1、3两镇驻守北京南面,5、6两镇驻守北京北面。铁良将第5镇布置在廊坊,第6镇布置在通州,加上调来的其他军队,现在铁良手下的兵力共计有36000余人。

清廷的廊坊防线在袁世凯南下之后就开始修建,到这时己有3个多月,并且还聘请了法国军事顾问帮忙设计,并由铁良亲自监工,己修建了大量的堡垒,沟壕,和天津新城的防线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法国顾问还建设将廊坊段的铁路线拆毁,从而切断人民军乘火车向北京进军的可能性,但这个建议遭到了军机处的一致反对,一方面是当时清廷还在和华东政府协商谈判的事宜,如果拆毁铁路线,只怕是会提前激怒华东政府;而在另一方面,清廷的遭运全靠这条铁路从天津运到北京,因此拆毁铁路线岂不是让北京自绝后路吗?

不过铁良也并不太将拆毁铁路放在心上,因为他对修筑的廊坊防线十分有信心,认为至少能够坚守1个月的时间,如果弹药供应充足,而且后续还有足够的兵力补充,就是坚守2、3个月也不是不可能的,因此拆不拆铁路,影响并不算很大。

只不过清军没有想到,人民军竟然出动了装甲列车。

在远东战争期间,人民军共计出动了3列装甲列车,均装备了大口径的列车炮,但在战争结束之后,这3列装甲列车全部都留在东北,并编入东北军区。毕竟这时东北和山东并没有直接的领土接壤,装甲列车只能靠海运进行大范围的转移,太过于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了,而且东北军区还有压制俄国的任务,十分需妄装甲列车做为陆地上的战略武器的压制威力,因此军委决定这三列装甲列车就不运回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