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书屋>历史军事>大明新命记> 第一零零三章 稻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零零三章 稻草(1 / 4)

,大明新命记

吴惟恭年纪不大,约莫十七八岁的样子,脸上明显带着稚气,还有一点婴儿肥。

不过他身材高大,生得虎背熊腰,颇有一副将门虎子的样子。

当天夜里,在杨振下榻的西归浦港内城望海楼上,见了杨振的面儿,他也不怯场,一五一十地把几个月来关内关外的好消息坏消息,报告给了东征归来的众人。

好消息是,张献忠败了,而且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战败,而是大败。

崇祯十四年秋八月,张献忠率部进攻信阳,被事先得知消息的左良玉打了一个埋伏,张献忠本人负伤,部众大部溃散。

然后,在其逃往英山途中,又被左良玉部将的王允成率铁骑数千一路追击。

元气大伤的张献忠残部连战皆败,部卒伤亡殆尽,最后仅剩数十骑掩护他突围逃走。

这个消息,对金海镇大后方以及登来镇的很多人来说,当然是一个好消息。

至少吴惟恭是把它当成好消息报告给杨振等人的。

对杨振来说,这当然也算是一个好消息,不过他却并不像身边的其他人那样高兴。

因为杨振很清楚,这次信阳之败以及英山之败,并不是张献忠的人生终点,一两年后,张献忠还会继续东山再起的。

“还有其他好消息吗?”

西归浦港内城最高处望海楼内,灯火通明,杨振听完吴惟恭的转述,看着略带兴奋同时又略显稚嫩的脸,不动声色地继续问道。

“有,有,有,都督,协理营务处张总兵命卑职报告都督,咱们金海镇各路屯所,包括登来东西路屯所,都已经完成了秋收,高粱、稻米收成不错,番薯、土豆更是大丰收!”

“嗯,高粱,稻米就不必说了,秋收的番薯、土豆亩产大概有多少石?”

“回都督的话,协理营务处张总兵知道都督最关心这个,是以早早叫人算了一笔账,今次秋收番薯亩产约有二十五石上下,土豆略少,但是亩产也都在二十石以上。”

其实杨振问完番薯与土豆的亩产之后,心里就有些后悔,心想这个吴惟恭哪里知道这些东西,要问也该去问督屯通判陈书农才对。

然而令杨振没有想到的是,他的问话刚抛出来,还没来得及往回收,吴惟恭就笑着向他奉上了答桉。

杨振听了略微一愣,很快就想通了其中的关节。

吴惟恭是吴朝左的长子,是张得贵继室吴氏的亲侄子。

显然,张得贵是把自己继室吴氏的亲侄子这个当成了真亲戚,知道杨振关心番薯与土豆等物的亩产,所以事先算好了相关的产量。

“好,这倒是一个真正的好消息。正所谓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番薯与土豆等物虽是粗粮,可是关键时候,却也是救荒救命的好东西。”

听完了吴惟恭的报告,杨振快速心算了一下番薯的产量,亩产二十五石上下,相当于后世亩产三千斤左右。

如果按照今年夏初所统计出来的垦荒数目来计算,几十万亩开垦耕种的土地,亩产都能达到三千斤左右的话,那么这一次的秋收,就真的是一次大丰收了。

一想到这一点,杨振的心情顿时变得好极了。

这一次出兵倭奴国,单论土地方面,属实没有占领多少,但是其他方面的收获,比如金银粮食物资,却相当不少,足够杨振接下里再发起几次大战之用了。

不过,对于粮食物资来说,杨振永远也不会嫌多,特别是自己大后方的粮食生产,产量越多越好。

因为唯有如此,金海镇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才是可持续的。

而且也唯有如此,杨振接下来的继续移民安置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