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书屋>历史军事>大明元辅> 第287章 辅弼(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87章 辅弼(六)(3 / 4)

心中一动:皇帝为什么会担心南疆有变?按理说,南疆的实力已经早在数年前就引起了皇帝的一些疑虑,按照正常思维而言,自己如果失去对南疆掌控,对于皇帝来说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难道是因为苏门答腊岛的那八万顷田地?

高务实心思电转,忽然发现这还真有可能。皇帝虽然名义上坐拥天下,整个大明都是他的,但这毕竟只是名义上。

事实上,随着多年前自己的不断劝说,朱翊钧已经将原本属于皇帝本人的京畿附近大片皇庄,通过皇庄佃户赎买的方式给几乎全部卖掉。也就是说,天子内帑失去了过去两百年来最大头的一项来源,取而代之的是换成了诸多京华系股份——包括明联储以及京华盐场辽南在内的许多矿场,甚至在一些其他产业中也悄悄买入了大小不一的股份。

这意味着,除了原先朝廷财政体系内要给予内帑的那部分进项——比如金花银等,现在皇帝的内帑与高务实掌握的京华系高度相关。而在大明境外,皇帝近期拥有了一项新的、巨大的进项,那就是高达八万顷良田的南洋皇庄。

南洋皇庄对于皇帝而言,不仅是一项巨大的新收入来源,同时还有一个独特的属性:它不在皇帝直接统治的范围之内,而是要间接的依靠高务实来保护。

换句话说,如果高务实不能控制南洋,皇帝的这八万顷良田就岌岌可危,甚至可以说是必然丢失了。

之前就说过,明代一顷地是一百亩,八万顷就是八百万亩。光这么说似乎缺乏参照,那对比一下:可能是明代皇庄面积巅峰的正德九年,“畿内皇庄占田三万七千五百九十五顷四十六亩”——京师附近的皇庄总面积不到四万顷,而且需要说明,这还是巅峰,并且维持时间并不长。

再对比一下,原历史上鞑清乾隆时期,皇庄为185.9万亩,不到两万顷。这不到两万顷田地每年可以给乾隆带来15万两左右的年收入。

如果不考虑“两朝汇率”,最粗陋的计算一下,高务实送给朱翊钧的这八万顷皇庄,也意味着每年送给皇帝60万两银子。而事实上,此时白银的价值是大大高于历史上乾隆朝的。

不管怎么说吧,每年60万两在内帑都是极大一笔钱了。这里可以简单给几个数:原历史上万历帝内帑最大进项是朝廷分利给的金花银,一年大约一百万两,但是基本专款专用,用于后妃、宦官宫女的开支,包括赏赐,通常没有结余;

其次是矿税太监的所谓横征暴敛,平均每年约五十万两;再次是“助工”,比如三大殿被雷劈了要重修,向全国摊派,这个没准数,也是专款专用,不会结余;再有一种叫“轻赍银”,是一些皇室实物税的折价置换,花在宫廷其他开支,基本也是收多少用多少,没有结余;最后就是皇庄、皇铺收入,这个起伏不大,算是皇帝可以自由支配的“流水”。其余还有一些七七八八的类别,基本就都是小钱了,这里不提。

如此一看,历史上的万历朝为何猛收“矿税”?因为皇帝觉得自由支配的钱太少了啊,尤其如果考虑到万历三大征的时候户部几乎都不肯给钱——其实也确实没钱,搞得每次都要皇帝自己贴钱打仗,那万历疯狂“创收”就找到根源了。

然而现在不同了,在高务实的支持下,朱翊钧的“流水”越来越充足,而这次八万顷皇庄更是一下子带来每年六十万两的巨额年收入,他怎么可能不在乎?怎么可能不紧张?

想明白这一点,高务实忽然底气都足了,微微一笑道:“皇上多虑了,犬子虽少不更事,但身边大多都是臣安排的老练家丁,总能规劝着些。”

这话说得有点暧昧,高务实知道皇帝一定会领会错误,但他要的就是这种错误。果然,朱翊钧听了这话就安心多了,明显松了口气,点头道:“既是这般,那倒无妨。”

顿了顿,似乎也觉得自己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