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书屋>历史军事>攻约梁山> 第566节多方较力,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66节多方较力,中(2 / 4)

有些勇力的王善未归,有可能已经早死在山贼第一波攻击的战乱中,未必是逃走了。

同样以勇力在指挥使中出名的叶茂带的所部官兵当时正守在后营,根本未和贼兵接触,人员折损却如此严重,只有一个可能就是这厮逃跑了,引得有样学样的不堪部下也大多溃散早早跟着跑了,从后营门逃走也快捷方便。

毕应元一问叶茂部的幸存将士,得到的答案果然是战起,这些将士就没见过叶茂出现组织防御。

听把守后营门却没跟着溜走的都头和十几个忠勇敢战将士讲,前营一乱,感觉山贼杀了进来,营寨失守,叶指挥使就最先带亲信出营门去了,随后就是镇守后营的另一指挥使,接着就是下面的都头等一批批军官夹杂在官兵中仓皇离开。

有平常处得不错的都头还招呼不肯溜走的那位都头说总管和都监都不在了,八成是被青峰山贼寇算计死了,军中无人,没人能挡住祝家四条恶狼,营寨破了,剿匪没戏了,别犯傻充英雄好汉留下白死在这,大宋不差你这么个小人物杀贼,朝廷也不在乎你牺牲……

在这最考验人的时刻,把守营门那位都头能坚持留下不走,武艺怎样暂且不提,自是至少有极强责任心有血性胆量的,当时面对滚滚逃军弃寨而去十分气愤又无奈。本决心留下死战到底的,谁知想死却没死成,好端端挺在这。而那些逃走的聪明人,自以为逃离了灾难平安自由了,哪知道凶险劫难还在后头静静等着他们自投罗网。

这战争事实上是多方参与较力,但共同收拾官兵。

至于缺指挥使的其它营将士大多同样表示,战起,他们也没见过主官出现。有人看到主官和都头等军官没戴头盔光着脑袋仓皇钻出帐蓬后,不是按训练的那样紧急召集部下列队准备迎战,而是悄没声地拎着刀剑匆匆忙忙鬼鬼崇崇离开了。

尽管得到的信息一再证实军官大举不战而逃是残酷现实,但毕应元还是抱着最大的美好愿望,希望能等到这些消失的军官能回来,至少要回来一部分也能证明国家用这些人为将没用错。

可惜,等来等去,等到的只有零散从军营杀出来的一些队长火长级小兵头和所部士兵。

唯一令人欣慰的是,全军八千多将士,不算奋勇战死在军营的那部分,能在这里逐步汇集起来的也有五千多人。而且几乎没人象常常听说的内地兵剿贼打仗那样,以数倍兵力对付那点贼寇却一触即溃而逃不要紧,还为了方便轻松竞争快逃一路丢下武器盔甲装备,不但剿匪不成,反成全壮大了贼寇。汇集在这的众将士都至少带着一样武器。

弓箭兵还拿着弓,背着作战的箭囊,腰上挎着防身腰刀,是装备最齐全的兵种。就是屯积在营中各部的大量备用箭只,在匆匆忙忙的撤退中没能组织人带走而全丢在了军营中,只怕此时已经全部落入贼手。

毕应元羞愧地觉得忘了卷走箭枝是他这个为将者的失职。

说到底他也是缺乏打大仗经验的内地太平将军,在此战中骤然遇到这种被动危险局面也慌乱了,思虑漏洞百出。

能有眼前的成果,这说明绝大多数将士还是忠勇敢战的,即使缺了主官统领和安抚也没做逃走的怕死胆小鬼,证明了一年整军和善待士兵的良好效果。

这种认识是毕应元、尤元明一厢情愿才如此美好想像。

事实是确有将士是忠勇敢战的,想奋勇杀贼不肯私自逃走。

但能有绝大多数将士在这里,却主要是畏于战时严酷军法的事后追究牵连家人,不敢轻易逃走,毕应元下令撤退又及时,加上左右营没有进出的营门,有高高的坚固栅栏阻挡着不方便逃走,这才能集体随召集的骑兵撤离到这里汇聚。

无论怎样,这些将士起码是遵守军规,关爱家人,组织起来可用的。

不是那些有些本事却只会做恶和窝里横的军痞霸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