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书屋>玄幻魔法>兰若蝉声> 第四十章 宴席从来逢场戏 密部自古多奇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章 宴席从来逢场戏 密部自古多奇人(6 / 7)

之一边施针,一边问着。

“嗯,今日按照哥哥所授的法子推拿,感觉似乎已经有了,有了那个什么……”

“类草木经络反馈?”

“对,对!”

“太好了!我们的经络,有一些受到刺激就会如草木般自生反馈,此谓觉。

觉不经黄庭而自生。

有一些则更加高级,会收集信息,传递至黄庭,由我们的意识产生回馈,此谓感。

对感产生回馈,方才有知。

觉的产生,也就意味着知的恢复不远了!

还真是感谢莫愁姑娘这段时间的悉心照料。”

》》》》》敲黑板时间《《《《《

本章中冯亮点出传说中的“三忍”,这当然不是向现代东洋文化低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后文将提到在真实历史中意义非凡的“木叶八色”岂非更加夺人耳目?笔者的初衷当然绝不会媚外,只是想通过一些历史原型来告诉读者,东亚文化的缩影,究其根源,往往都投射在大陆之上。

这里的“三忍”主要是为了引出“服不氏”而设定的概念,而“服不氏”又是用来引出关于“不准”读音辨伪而加入的。

服不氏绝对是一个中华土生土长的姓氏,出于《周礼?夏官》。这个姓氏当时负责的工作倒是颇为繁杂,首要是帮助皇家豢养各种忍兽。祭祀的时候负责役兽;在有外邦贵客来访时,他们负责献皮;在大狩猎的时候,他们扛旗做标,等待猎者上缴获物。

这个服不氏和日本忍家服部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后者的来源按当今的主流说法尚无定论,但在二十世纪之前服部氏都因《新撰姓氏录》的记载,以渡来人秦氏后人秦酒君为祖先,并立像于祖祠小宫神社。直到二十世纪以后,脱亚入欧风潮渐起,自雄山阁所刊《三国地志?永闲记》一句毫无依据的“服部氏非秦氏后裔”记载后,便风向大转,全民挖掘服部氏可能的诸类来源,均系捕风捉影,毫无实据。此处按下。

在此节我们只想澄清一下“不”字在姓氏中的发音问题,顺便再次痛斥某些网络百科,有时充当了文化毒瘤的角色而不自知。正确的内容永远无法更新,错误的内容不容纠正,反而纵容错误信息在网络如瘟疫般扩散。

《竹书纪年》的发掘者,为晋代盗墓贼——不准。网络疯传其读音为“fou”,无脑传播,至今无人辟谣,令人发指。“准”字读“标”的出处在哪里?穷经尽典都找不出来,但却无人敢于质疑,也无法如维基般由用户提出质疑,实在是憾事。

其实“否一声”“标”两音,都是不字在姓氏中的读法。与准字无半毛钱关系,“准”这个字,读音一直很准,上古读准,中古读准,现在依然读准。而对于“不”字,《通志?氏族通》认为,不氏来源于嬴姓不(fou)羹(krangˊ)氏,因此读(fou)。而《正字通》认为不氏来自魏国姬姓不()雨氏,从古音,读彪。

这两种说法那种正确呢?套用笔者的惯用结论,都对,而后者更接近“不准”中“不”字读音。

说都对,绝对不是捣糨糊,这涉及到汉字读音的演变。《正字通》非常明确的说,不雨氏从古音,关于上古音的理论,虽然不完善,但也有一些共识。其中有一条最重要的,就是上古汉语没有轻唇音“f”,“非”的声母归擦音“f”。上古的“不”字,发音为“fi ?u”近“飘”。不字的本意,《说文》曰鸟飞上翔不下来也,凡云不然着,皆于此义假借。可见,不飘同源。但是《说文》的注音,甫鸠切,从中古汉语音,也就是《通志》记载的(fou)。而现在“布”这个读音是在南渡吴音中出现的转变,依《广韵》,从分勿切,(音)与甫同。

简言之,不字的读音变化为“飘”→“标”→“否”→“弗”→“布”

不准为魏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